前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回台 分享培養人才要素

史維教授認為,大學教育國際化旨在讓下一代更了解自己、看清世界全貌,更好掌握跨學科知識來應對日漸加速的社會改變。

台北 2024年3月27日 — 出身台灣的前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校長、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亞堅會)國際顧問委員史維教授回台,在亞堅會今天(3月27日)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行的講座回顧自己在台灣成長及就學的經歷,如何影響他看待大學治理。

題為「人才永續的考驗:頂尖大學準備好面對國際競爭了嗎?」吸引到約200位產學界的管理人員及大學生到場參與。演講後的座談會,由時代基金會執行長趙如媛女士主持,與談人為亞堅會國際顧問委員、富邦集團蔡明忠董事長,以及台大校長陳文章教授。

史維教授曾擔任港科大的管理層逾十年,任內將港科大發展成世界的頂尖大學。他強調大學應該了解學生的困惑,並支持學生發展自己多元的興趣及目標,即使管理層與學生持不同看法,也應對學生寬容並盡量予以支持。他亦提到,大學教育國際化遠遠不止良好的外語能力,而是讓下一代更了解自己、看清世界全貌,更好掌握跨學科知識來應對日漸加速的社會改變。

史教授說,其中一個衡量大學影響的重要指標是校友。席間港科大的兩位傑出校友曾建中和曾建豪特地從香港來台參加史教授的演講。 史教授提到,兩兄弟在學時期,當時在港科大任職的父親突然離世,校方及時提供貸款以助他們渡過難關。兩人畢業後創立手機遊戲開發公司,旗下產品大受歡迎,兩人期後亦積極回饋母校,顯示了大學培育人才的多重面向。

史維教授提到,當今大學被視為創新和經濟進步的引擎,並應為重大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大學有另外一個角色,可以讓大學變成真正的實驗室,很多事情不是說在實驗室做完研究,就讓別人接過去。為什麼不在學校裡自己想辦法做實驗呢?」他分享港科大如何通過把大學定位為永續發展的試驗場「living labs」(生活實驗室)來促進跨學科協作,支持學生創新與發揮社會企業家精神。他舉一個學生項目為例,利用麵包廢料釀造啤酒,後來成為學生在香港創立本地品牌的模範。

與談環節提到現今世界最渴求的人才種類,蔡董事長指出,隨著台灣的企業,尤其是電子業積極到國外設點:「我們所需要的,不單是有辦法到當地生活、工作的人,而是能去那裡管理當地員工的國際管理人才。」

蔡董事長也提到永續不應是口號和未來式,小如隨手關燈,都是節能永續的表現。

呼應蔡董事長有關國際化人才的必備條件,陳校長強調台灣需要的,是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領導人才,能夠在職涯當中適應不同的技能需求轉變,而這也是台大培育人才的重點。

主辦這次講座的亞堅會董事長林夏如指出,作為第一家在台創立的國際智庫,期盼能夠與「大學、企業、政府決策者一同身體力行,不僅為台灣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和遠見的人才,更可以為他們打造一個實現自我價值、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平台。」

媒體聯絡人

許郁蘭

對外事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