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時期駐歐大使 James Gilmore重申美國會保護台灣 蕭美琴強調台灣韌性及領航亞太 多國專家探討供應鏈安全、AI發展、能源轉型、天災應變

本年度的亞堅會國際論壇主題為「開創新局 乘風馭浪」,16位來自美國、日本、印度、韓國、菲律賓等多地的專家共同探討未來危機如何轉化為韌性,對談人包括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聯發科技前瞻技術平台資深處長梁伯嵩、宏碁集團永續長劉靜靜、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台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宗教處精實企劃室主任黃思浩。

【台北,2024年5月6日】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亞堅會,Center for Asia-Pacific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CAPRI)於松菸臺北文創舉辦的第二屆國際論壇,近300名產、官、學、研各界代表到場,座無虛席。

曾任川普時期的美國駐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大使吉爾莫(James Gilmore)在論壇上強調美國仍能領導世界,且將繼續支持包括台灣在內的盟友。中華民國準副總統蕭美琴則指出,台灣作為「堅韌之島」能在多方面領導亞洲。

吉爾莫同日下午隨同亞堅會的董事會及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到總統官邸拜會蔡英文總統。蔡總統表示,期盼隨著「亞堅會」持續擴大研究範圍,未來的臺灣能夠在經濟、公共衛生以及永續發展等領域,汲取更多元的國際經驗,提升國家韌性。

本年度的論壇主題為「開創新局 乘風馭浪」,16位來自美國、日本、印度、韓國、菲律賓等多地的專家共同探討未來危機如何轉化為韌性,對談人包括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聯發科技前瞻技術平台資深處長梁伯嵩、宏碁集團永續長劉靜靜、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台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宗教處精實企劃室主任黃思浩。

吉爾莫:美國將繼續維護盟友

吉爾莫的開幕演講主題為「國際主義與孤立主義間的角力——分歧的美國能否凝聚零碎化的世界」。他強調,美國是太平洋國家,在亞太地區有位置,美國一直領導全球,未來也將繼續擔當領導角色,但重申「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並不是「只有美國(Amercia alone)」,盟友非常重要。

他說:「很多人試圖告訴我們的盟友和其他公民,說美國是靠不住的,美國很分裂所以無法領導。這是一個謊言,是我們的對手故意編造的謊言。我的目標是對盟友做出保證,並向那些搖擺不定的國家招手,向世界傳遞一個訊息,我們在做正確的事。」

吉爾莫提到年底將舉行的美國大選,說許多人散播關於川普有可能重回白宮的恐懼,但他指美國國會早前通過法案向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提供安全援助,顯示出對盟友強而有力的支持,共和黨人、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在過程中扛著政治壓力,川普也公開支持他。

談到中國和俄羅斯問題時,吉爾莫指美國尊重對手,並曾向兩國伸出友誼之手,卻感到被出賣。「美國與中國正常化關係,我們沒想到中國會變得有侵略性,成為霸權。而現在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朋友。」

吉爾莫出席亞堅會論壇前受訪時強調,相信川普若當選總統,會像第一個任期一樣支持台灣。他是川普任內外交政策的諮詢對象,獲委派駐歐期間,有效落實川普要求歐洲盟友負擔更多防務開支的政策。他也曾擔任美國維吉尼亞州州長、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於2016年及以前曾參與角逐共和黨總統提名。

蕭美琴:台灣「堅韌之島」可在三方面領導亞洲

中華民國準副總統蕭美琴的閉幕演說主題為「領航亞太,台灣準備好了嗎?」,她表示感謝美國的援助,但同時強調台灣要投入更多去提高國家韌性,讓人看到台灣值得國際支持。

蕭美琴說除了「台灣可以幫忙(Taiwan can help)」,也是「台灣可以領導(Taiwan can lead)」,她引述蔡英文總統在2022年雙十國慶演說上形容台灣是「堅韌之島,韌性國家」,指台灣經歷數十年戒嚴時期,面對地緣政治壓力,以及頻繁的颱風和地震等天災,培養出強大的韌性和領導力。

蕭美琴分析,台灣可以在政治、社會、經濟三方面領導亞洲。政治方面,台灣從威權統治走到民主,自1996年開始直選總統,「縱然傷痕累累,但我們的民主一直穩步邁進」,現在也有大量國際非政府組織、智庫和媒體機構進駐。

社會方面,蕭美琴指台灣在全民健保、LGBTQ、勞權和人權方面領先,面對疫情和天災,台灣人都樂於提供物資,用善意展現出軟實力。經濟方面,她說除了國際媒體聚焦的科技業和明星企業,台灣的強項也在於靈活創新的中小企,建立良好的生態吸引各國人才。但她補充指,台灣需要在薪資差距、住房問題等方面向其他地方學習。

林夏如:「去風險」下美國應協助台灣

在專家交流環節上,亞堅會創辦人暨董事長林夏如教授表示,今年初台灣總統大選顯示民眾對美國防衛台灣的承諾有懷疑,雙方必須加強對話和溝通,建立互信。

她提到,台灣要有經濟韌性才能保障安全,但目前台灣高達40%貿易流向中國大陸,在經濟脫鉤(de-coupling)和去風險(de-risking)的過程中,美國作為盟友應更積極協助台灣。「正如吉爾莫前州長所說,台灣要為自己的國防負責。但如果我們在經濟上被擠壓,又要為脫鉤付出代價,我們怎麼做得到?」

林夏如還呼籲台灣政府加強人才引進政策,以確保競爭力和韌性。「對台灣政府而言,我的政策建議是,我們在各方面都需要人才,不僅僅是硬件制造的人才,也需要氣候、金融、法律和會計方面的人才。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更具競爭力和創新力的社會,有能力配合美國的政策,讓世界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

林夏如是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2023年出版的 Strategic Asia 一書的作者之一,該書探討亞太經濟成長的前景和區域依存的未來。

地震應變:日本專家指出老齡化社會的危機

4月3日花蓮大地震備受關注,各地專家在論壇上分享經驗。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國家公共行政與治理學院院長Kristoffer Berse表示,面對天災要改變思維,「災難是政治、經濟選擇的結果,地震本身不會殺死人,但建築物會」。他指出,菲律賓規定每個地方政府都要制定天災風險評估,並考慮跨城市、跨行政區的應變計劃。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醫療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野村周平,則聚焦天災對老年人的影響,他的研究發現災難發生時養老院要在短時間內撤離過百人,卻沒有合適的交通配套和護理師照顧,導致許多老人在撤離後一個月內健康狀況急轉直下而過世。

他說:「台灣和日本社會一樣老齡化,老人和身心障礙者會因為撤離本身而撐不過去,如何在天災期間安全撤離是個難題,我們需要更多護理師,也要考慮過程中的心理影響。」

在花蓮大地震中,位處災區的太魯閣晶英酒店有數百名旅客及員工受困,停電斷網。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在論壇上分享當時的危急狀況,飯店成為了附近災民的庇護所,而集團在台北辦公室的職員逐一聯絡受困者家屬。「沒有通訊,大家都很恐慌,天災發生時人與人的連結很關鍵,我們每個打電話,這個款待的力量變成堅韌的力量。」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宗教處精實企劃室主任黃思浩強調,防災教育非常重要,該團體在2019年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開始與教育部合作,確保台灣年輕人了解地震的威力與應變措施。他又說慈濟鼓勵志工感恩和關懷自己的社區,所以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到達災區現場,「因為志工就是在地人」。

談到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時,台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環保概念不能靠灌輸,必須打從心裡相信,他又說溫室氣體排放不應沒有成本,認為要為此徵費。他以科幻作品《三體》做比喻指減排沒有統一方法,要因應氣候、經濟發展和社會去想出獨特的解決方式。

其他專家則討論了供應鏈安全、AI發展、公共衛生等議題,對談人包括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聯發科技前瞻技術平台資深處長梁伯嵩、宏碁集團永續長劉靜靜、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主席Sunjoy Joshi。

媒體聯絡人

許郁蘭

對外事務主任

亞堅會主導國際研究 探討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太平洋島國的公衛系統

情報分析如何形塑政策制定,增強國家韌性?

促進全球公衛韌性及合作,亞堅會、衛福部於WHA推動國際政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