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025年5月12日】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APRI)第三屆國際論壇今(12日)於台北文創會所圓滿落幕。本年度主題為「共築韌性 新創亞太」,邀請到各國公私部門專家,多國駐台使節代表、中央與地方政策決策者、企業領袖、亞洲主要智庫代表等近300位觀眾到場,座無虛席。今日揭幕同時,適逢美中就關稅政策達成最新協議,亞堅會專家講者在現場以亞太視角發表即時回應,凸顯亞堅會國際論壇作為為亞太發聲的平台之重要角色。
亞堅會國際論壇已邁入第三年,過往曾邀集時任行政院長陳建仁、副總統蕭美琴、美國維吉尼亞州前州長James Gilmore、澳洲前總理 Malcolm Turnbull,以及多位產官學界各領域專家共同進行跨域對話。亞堅會董事長林夏如表示,本屆國際論壇邀集各界討論亞太地區如何以創新的策略因應動盪的時局,吸引來自日韓與歐美多國專家專程來台參與,觀眾中更有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與臺北市私立薇閣高級中學代表團在內的近百位台灣和國際頂尖學府學生代表,展現出亞堅會國際論壇的國際影響力,也體現亞堅會為培育未來具國際視野的公共政策研究人才的使命。
論壇邀請到台灣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新加坡淡馬錫控股主席林文興,以及日本三得利控股會長新浪剛史等亞太企業界領袖罕見同台討論企業面對動盪時代如何自處。此外,台北市長蔣萬安、玉山學者暨美中關係權威 Harry Harding、印度頂尖智庫觀察家基金會主席 Sunjoy Joshi、前日本安倍內閣經濟顧問暨高盛日本首席策略師Kathy Matsui、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Taiwan)執行長Randall Nadeau、美國歐巴馬與柯林頓內閣國安副助理Mara Rudman、中研院院士暨航太專家史維等20餘位各領域之專家學者,也齊聚台北,共同激盪具前瞻性的觀點。出席嘉賓亦包括同為亞堅會董事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大特聘教授詹長權、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以及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傑騰、EQT霸菱亞洲投資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李承宗、台北市私立薇閣中小學董事長李許元齡、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四星集團董事長薛智偉(Jeffrey D. Schwartz)等台灣企業菁英代表。
尼布利特:「亞太國家現時無法依賴美國,當提高自身韌性」
論壇開場由英國王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傑出研究員,前所長兼執行長 (2007–2022) 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進行專題演講,尼布利特為首次訪台,他在「美中新冷戰,亞太如何突圍」開場專題演講中表示,美中意識形態的相牴觸將為21世紀的國際關係定下基調,而在兩大國的衝突之間,包含台灣在內的泛亞太地區則是風暴之眼,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面對這場「新冷戰」,台灣首當其衝,這也代表台灣必須率先建立起創新韌性的榜樣,與持相同理念的國家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如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以及澳洲,才能維持寶島的安全與繁榮。
Kathy Matsui:「川普關稅戰動盪亞太經濟 建立韌性基礎是當務之急」
本次國際論壇揭幕同時,適逢美中就關稅政策達成最新協議,亞堅會專家講者在現場發表即時回應。亞堅會實務資深學人、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 James R. Schlesinger 傑出教授、前歐巴馬和柯林頓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 Mara Rudman 指出,經歷近期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後,世界各國也正在基於自身的政策重新評估調整與美國繼續來往的方式,同時,亞堅會董事、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高級研究員艾西亞,高盛集團日本首席策略師、前日本內閣府政策評論員(2015-2020)Kathy Matsui 也表示,而像這樣的劇烈貿易政策動盪,更凸顯了韌性的重要。Mara Rudman 與 Kathy Matsui 檢視了川普第二任期政府執政百日期間關稅政策對亞太經濟和全球關鍵供應鏈的衝擊,並指出為發展更具韌性的經濟,亞洲國家必須重新思考現有的國際貿易關係和規範,以及探索創新的印太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艾西亞提到,歐洲的參與能減緩世界經濟局勢往大國兩極化的方向發展;Kathy Matsui 則強調,日本需發展國家內部的韌性、探索更多可能性,才能應對像這次關稅的劇烈衝擊。
蔡明忠:「公部門不足之處當由私部門補足,企業的核心應是 ESG」
亞堅會國際顧問委員會的三位成員,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淡馬錫控股董事長林文興以及三得利控股董事長兼CEO新浪剛史皆從自身企業出發,分享不同觀點。蔡明忠強調,地球只有一個,私部門也應該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力。林文興分享,「發展智慧經濟必須將眼光放得長遠,把教育和人才作為優先事項。」社會韌性來自於優質的教育和人才供應。新浪剛史表示,韌性的增強仰賴周全的規劃,並舉例三得利近期與民間組織合作,建立公眾對私部門的信任,進而促進社會共融永續。
林靜儀:「為推動國際合作,南太平洋區域是台灣重要盟友」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前外交部「台灣醫療計畫」駐吐瓦魯協調人林靜儀,指出台灣從2006年起即對太平洋邦交國提供醫療人才培訓、醫療器材與服務等協助。太平洋對台灣的重要性,並指出政府期盼超越地緣政治,深化支持該區域盟友,協助太平洋島國發展具韌性、能抵抗氣候變遷的公衛系統。後續的討論中,與談人也強調,建立夥伴關係和交流經驗,對於以應對該地區氣候與健康挑戰至關重要。亞堅會資深學人、奧克蘭大學太平洋和全球健康中心共同主任 Collin Tukuitonga 以亞堅會主導、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的PHSSR太平洋島國研究為例,亞堅會匯集來自亞太地區的專家,歷時兩年發表《太平洋島國醫療系統的永續性與韌性》 報告,讓該區域的公衛挑戰進入大眾視野。Sir Collin Tukuitonga 提到太平洋島國之間距離遙遠,光是在資源流通上就使得規模較小的醫療系統不堪負荷;奧克蘭大學太平洋和全球健康中心共同主任Li’amanaia Roannie Ng Shiu,以及太平洋島嶼衛生官員協會執行主任Emi Chutaro都強調了太平洋區域合作的必要性,Li’amanaia Roannie Ng Shiu 嚴正指出,太平洋地區到了2030年,每六人中就有一人沒有乾淨水源,而且每年至少需十億美元來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光靠我們自己還不夠,太平洋地區亟需國際夥伴的幫助及合作。」Emi Chutaro則表示,近期美國刪減預算是一場混亂,對太平洋地區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陳明祺:「台灣國際學術交流需持續警戒潛在威脅」
在「研究合作與國際交流:脫鉤大潮中的創新與人才培育」專題引言中,外交部政務次長陳明祺指出除了持續警戒潛在威脅,台灣還需推動合作以驅動創新發展。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Taiwan)執行長那原道表示,儘管美國刪減國際學術交流預算,但語言學習熱度不減反增,加上外國學生赴中國求學的意願已不若以往,因此這是個台灣發展兩國學術交流的良機。亞堅會董事、玉山學者、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暨維吉尼亞大學巴頓領導與公共政策學院創院院長何漢理教授以自身經驗出發,提到國際交換是一面明鏡,讓我們看到自身問題,也映射出自身的價值觀以及對未來世代的想像。亞堅會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央研究院院士暨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史維則表示,學術脫鉤並不實際,也無法解決問題,一如現在很多著名期刊仍囊括許多來自中國、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研究者與作者,若學術界持續被分化,就只能枯萎凋零。
台北市長蔣萬安在閉幕致詞中談到了國際局勢的變化如何影響區域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並分享他作為市長增進台北市韌性的實績,如投資智慧城市技術、提供國際人才獎補助,以及改善災害應對能力等。
亞堅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副主席、印度頂尖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約希(Sunjoy Joshi)於結語中回顧了亞堅會第三次國際論壇中各位專家講者的真知灼見,肯定亞太區域、台灣,以及亞堅會自身在國際動盪的時刻下積極以不同方式建立韌性的努力,並指出了解彼此的長處與短處、應對變化多端的情勢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來,才能共築韌性,新創亞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