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亞太、歐洲與美國如何走出疫情陰影

日期

2021年10月26日

時間

09:00:00

地點

線上論壇

新冠疫情肆虐已近兩年,全球公共衛生系統持續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亟需讓醫療保健服務更有效、受眾更廣、更能讓民眾負擔得起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亞太地區,一些曾在2020年疫情爆發早期就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不俗成績的國家如今面臨著新挑戰,在後疫情時代,它們需要新的策略走向未來。

Governments are encountering obstacles to vaccine procurement, manufacturing, and accepta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variants threatens the progress made in managing the spread of COVID-19. What less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Asia Pacific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Looking ahea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 will also challenge health systems in new ways. What healthcar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can be deployed to improve global economic and health system resilience in response to these new challenges?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彙集了來自不同地區和領域的領導者,讓新冠疫情成為一種催化劑,它使全球機構更加致力於建立更健康、更具堅韌力的全球增長模式,尤其是在公共衛生、經濟和環境方面。財團法人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 (Center for Asia-Pacific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 CAPRI) 的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中心很高興與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北美中心、歐洲大學學院跨國治理學院歐洲中心、劍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中心合作,舉辦這一場面向全球的線上論壇,探討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近來的成功和挑戰。

此次論壇首先討論亞太地區的疫苗進展情況,並發表亞太中心關於該地區的新冠疫情應對措施和疫苗接種工作的報告:《亞太地區的堅韌力:疫苗與「三重挑戰」》。該報告的主題也在10月25日的《日經亞洲》(Nikkei Asia )專欄文章《Vaccine Equity Across Asia Pacific Will Strengthen Global Health》中得以強調,該專欄文章由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共同主席Malcolm Turnbull和亞太中心主席林夏如(Syaru Shirley Lin)共同撰寫。該專欄文章中文版發表於《天下雜誌》,題為《輸給歐美!亞太疫後復甦為何牛步?一份報告揭露「3個障礙」》。

在論壇的後半部分,嘉賓們討論了歐洲、亞洲和美國的新冠疫情應對措施,以及如何讓世界各地的衛生系統受眾更廣、更有效、更具堅韌力。 

論壇全程摘要整理如下:

開幕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聯合主席、Michelle A. Williams在會議開幕詞中感謝各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討亞太地區和歐美各國如何走出新冠疫情陰影,憑藉創新政策和跨界合作來提升全球經濟與公衛體系應對疫情挑戰的堅韌力。「若我們選擇不幫助資源缺乏的國家,讓他們自行偵測、控制、對抗傳染疾病,」Michelle Williams 表示,「那我們是用石頭砸自己的腳,造成更大的危機。」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委員、中研院特聘教授、前副總統陳建仁分析了目前全球疫情的發展及世界該如何與病毒共處。陳教授指出,世界各國應與COVAX 合作提升發展中國家的疫苗覆蓋率,「沒有人是孤島」。他並指出,要重振全球供應鏈和實現全球經濟復甦,我們亟需社會各界包括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的互信與合作。

第一場:如何透過疫苗接種走出新冠疫情陰影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中心委員、主席;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康普頓訪問教授林夏如主持
前澳洲總理Malcolm Turnbull分享了澳洲疫苗採購與施打的經驗,並呼籲各國必須從此次新冠疫情中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推動社會各界在公共衛生和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的改革,打造韌性社會,迎接下一次挑戰。
香港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教授指出,圍繞疫苗效力和接種覆蓋率等公眾關心的議題,科學界和醫學界還有諸多細節亟待研究釐清,它們都與疫情期間的公共政策制定密切相關。楊永強教授呼籲公共政策制定者進行前瞻性的風險評估,更加關注公共訊息在社會的傳遞路徑,更有效地與公眾溝通。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指出,新冠疫情加劇了世界各個地區、各個社會階層既有的不平等現象,這些不平等也會影響到疫苗在不同地區的接種。「與新冠共存」有賴於包括疫苗接種在內的各種公共政策,如何接地氣得落實在社區中,政府和專家需要特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風險,積極與大衆進行坦誠溝通。
AstraZeneca全球執行副總裁潘斌女士分享了AZ在新冠疫情以來以非營利模式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和推廣新冠疫苗的種種努力,並呼籲各國政府、私人企業在進出口領域協調合作,確保全球供應鏈穩健,讓各國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能夠獲得大眾能夠負擔得起的高效疫苗,走出疫情陰影。

第二場:創新政策與私人部門助力應對公衛挑戰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中心研究主管Anneke Schmider介紹了亞太中心在會議當天發表的研究報告《亞太地區的堅韌力:疫苗與「三重挑戰」》。報告指出,亞太地區當前圍繞新冠疫苗面對三重挑戰:公平分配,迅速施打,以及靈活研發製造。報告呼籲亞太各國與社會各界的合作,憑藉富有創意的政策實踐和跨界合作化解疫苗危機,共同打造地區堅韌力。
同樣擔任國際委員的施振榮董事長則表示,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應在科技創新領域加強合作,提升亞太地區疫苗研發與靈活生產的能力。台灣已具備能量來成為「全球疫苗代工中心」(CDMO Center),協助解決全球目前疫苗供不應求的問題。

第三場:加強公衛體系的堅韌力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美國中心執行主任、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Patricia Geli博士主持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聯合主席、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主席、前歐盟委員會主席José Manuel Barroso在研討會中強調,新冠疫情迫切,全球同呼吸共命運,各國應當摒棄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分歧,展開務實合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戰勝疫情、走向未來。
亞太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詹長權教授則說明,臺灣在新冠疫情期間的疫情防控和公共治理所取得的成績得益於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互信,這些經驗可以爲亞太地區其他國家提供有益的借鑑。
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傑出教授、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全球衛生政策中心資深副總兼主任J. Stephen Morrison介紹了美國當前疫情控制的狀況和挑戰。他對全球抗擊疫情的前景保持審慎樂觀,但指出中美關係正陷入僵局,嚴重阻礙了全球抗疫的進程。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國際委員、歐洲大學學院跨國治理學院主任兼教授、芬蘭前總理Alexander Stubb在會議上分享了歐洲的抗疫經驗,指出各國政府在疫情中最關注的是如何挽救生命、施打疫苗以及重振經濟,並強調歐盟作為跨國地區組織為成員國的疫苗採購和分發作出了巨大貢獻。

閉幕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創始召集人George Freeman,履歷新職擔任英國科學、研究和創新部部長,他回顧了「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成立18個月以來在學術研究和政策倡議領域取得的成績,指出委員會致力於將新冠疫情化危為機,促成國際社會各界對健康經濟成長和韌性社會改革的共識。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主任兼首席執行官William Antholis總結了研討會的主要內容,並對各位與會嘉賓表達了誠摯謝意,期待「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在未來進一步推動全球改革,造福社會。

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相關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