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簡稱「亞堅會」)與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共同舉辦的2023年第一場公開講座中,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和前美國CDC病毒學專家楊小燕(Yen Pottinger)博士共同探討 COVID-19 的起源和因應措施,並省思如何建立具有韌性的治理體系以面對全新的公衛挑戰。兩年前,亞堅會籌組國際研究團隊針對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格局進行研究,當時許多人相信我們已經看到了對抗COVID-19疫情的曙光。隨著各國疫苗接種率漸漸提升,國内限制性政策逐步鬆綁,國際貿易和旅遊行業也重現生機。然而,我們都知道,對COVID-19的因應並非一勞永逸。病毒變異株層出不窮,新型病毒株不僅更易傳播,也更能突破疫苗的防護。如今各國政府都試圖在保障公共健康利益和恢復民眾正常生活之間尋求平衡。亞堅會舉辦此公開講座,正是希望將我們因應COVID-19疫情過程中的經驗運用到公衛、經濟與環境永續等各方面,共同打造堅韌的社會。
講座開始,亞堅會董事長林夏如教授與兩位講者從中國的疫情展開討論。中國一夜之間放棄了「清零」政策,這對步入COVID-19第四年的世界有何影響?博明指出,儘管中國政府早期隱瞞疫情,但中國的醫生及公民記者們都在第一時間向外界分享了疫情相關訊息,讓各國得以啓動對COVID-19的研究與因應。楊小燕博士認為,中國政府在過去三年中對於疫苗施打、藥物準備、醫護人員訓練等方面所做的準備都不足,目前中國的疫情仍然嚴峻,倉促開放邊境的後果令人擔憂。
亞堅會2022年與布魯金斯研究院合作展開的 Democracy in Asia 專題研究 探討了民主制度和政治文化對疫情防治的作用,博明也從他在美國政府工作期間的經歷分享了獨到的見解。「人們往往認為政治決策會阻礙公衛專家指導疫情的因應,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想法。」博明指出,在因應COVID-19疫情時,政府的政策與專家早期的建議雖有出入,卻為公衛政策帶來合法性與靈活性,以因應疫情中未知的挑戰。楊小燕博士補充:「公衛專家往往憑藉經驗提供建議,但隨著情境不斷變化,專家們對公眾的溝通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儘管美國過去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準備因應各種流行病的方案,但「面對一個快速突變的呼吸道傳染病毒時,我們所知的各種辦法都不再奏效。」
為了更好地因應全球公衛危機,博明呼籲建立一個由民主國家組成的新型國際組織,在疫情中能夠彼此迅速分享資訊並制定相關行動準則。這一全新的國際組織將彌補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公衛危機中應變不及的缺失。博明認為,台灣憑藉其在COVID-19早期防控疫情的亮眼成績理當加入這一國際組織,
針對林夏如教授提出的COVID-19病毒溯源問題,兩位講者都認為「人畜共通傳染」和「實驗室洩露」是兩大可能的解釋。博明認為中國政府在病毒溯源問題上不會做到公開透明,楊小燕則提醒我們,COVID-19病毒可能源自蝙蝠,而在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實驗室研究過程中不慎被洩露,這均警示各國在進行病毒研究時需要制定共同的安全標準,以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在嘉賓討論環節結束後,兩位講者回應了來自觀眾的提問。亞堅會董事、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詹長權教授回顧了台灣在因應COVID-19疫情不同階段的表現,為何台灣前期良好的防疫成績在疫情後期難以為繼?爲何美國拜登政府的疫情因應也不盡人意?楊小燕博士相信,台灣在疫情初期採取了最合適的政策,憑藉科技與社會信任成功控制疫情;但是Omicron變異株的到來為各國防疫都帶來巨大挑戰,台灣也不例外。兩位講者都認同,美國社會的自由主義價值取向根深蒂固,美國人難以接受强迫性政策,關鍵在於政治領袖如何有效地與人民溝通。亞堅會董事、台灣玉山學者何漢理教授問及我們從疫情中吸取的最大教訓,對此楊小燕博士回應,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疫苗製造過分集中,都嚴重拖延了全球疫苗施打速度。亞堅會2021年10月的研究報告《亞太地區的堅韌力:疫苗與「三重挑戰」》對此議題亦有深入分析。
講座現場的觀眾問及,博明所倡議之新型國際公衛組織將威權國家排除在外,是否會導致全球疫情應對機制分裂、發展中國家無所適從。對此博明澄清,這一民主國家組成的新型國際組織旨在為世界各國因應疫情提供必要的資訊和工具。亦有學生問道,在公衛危機中,政府制定政策時如何決定不同利益考量與價值取向之間的優先度?楊小燕博士强調,政策制定的關鍵在於訊息公開與決策透明,政府需要與公眾進行充分和清晰的溝通,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合作,亦需要連接社群領袖,確保與公眾的溝通暢通有效。
2023年1月11日(三)
10:00-11:30 AM
台北文華東方酒店 文華廳II
新冠疫情 COVID-19 對全球衝擊甚大,但經歷三年的抗疫,新一波疫情仍持續延燒。我們能否以更透明、更具協調性的公衛政策預防下一個全球大流行疾病?在疫情爆發初期,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和前美國CDC病毒學專家楊小燕博士曾對疫情控管失當所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提出警告。對科學的洞見和對前瞻性決策的堅持讓他們在美國因應新冠疫情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專題講座將由亞堅會董事長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研究教授林夏如主持,博明和楊小燕將分別從國家安全與流行病學領域的專業視角,共同探討 COVID-19 的起源和因應措施,並省思如何建立具有韌性的治理體系,以面對全新的公衛挑戰。
胡佛研究所傑出訪問學人
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
博明(Matt Pottinger)是現任胡佛研究所傑出訪問學人,曾任職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主管印太地區事務和對華政策,並曾擔任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協調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在為白宮服務之前,他曾擔任《路透社》(Reuters)與《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駐華記者,期間負責報導SARS疫情。因為對SARS疫情的深入了解,他在擔任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期間,美國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他也在政府制定因應措施時擔任關鍵角色。他亦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參與過伊拉克戰爭以及兩次阿富汗戰爭。
哥倫比亞大學ICAP實驗室監測資深技術顧問
前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IV研究小組負責人
楊小燕博士(Yen Pottinger)目前於哥倫比亞大學的ICAP擔任實驗室監測的資深技術顧問,她是擁有超過15年經驗的傳染病和公衛專家。楊小燕擁有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藥理學和病毒學博士學位,於COVID-19疫情期間向美國疾病管控和預防中心、美國衛生署及其他政府機關提供新冠肺炎病毒研究與檢測之相關技術支援與指導。她曾在美國疾病管控和預防中心領導愛滋病毒監測研究,更曾成功開發了愛滋病毒檢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全球愛滋病毒檢測。
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創始人暨董事長
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研究教授
林教授是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亞堅會,Center for Asia-Pacific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 CAPRI)董事長。林教授現為維吉尼亞大學教授,也是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和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林教授的著作《台灣的中國兩難》探討了台灣人認同的變化對兩岸經濟政策的影響。林教授目前正在研究東亞的高收入陷阱問題,包括高齡少子化、所得不均、世代分歧等;亞堅會作為一個跨學科公共政策智庫,致力於推動亞太地區的政策創新治理,正為亞太社會因應上述挑戰提供政策解方。台北出生的林夏如教授擁有香港大學博士學位,亦是哈佛大學的優等畢業生,求學中創辦了哈佛台灣文化學生會。林教授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下設之倡議 Partnership for Health System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PHSSR)的指導委員會委員。林教授曾是高盛集團全球最年輕的女性合夥人,負責亞洲地區私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