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於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APRI)專題講座「構築堅韌之島:困境中選擇台灣的未來」的評論

「構築堅韌之島:困境中選擇台灣的未來 」講座詳情講座錄影

2023年3月22日

【本評論以英文發表】

感謝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和臺大法律學院的邀請,今天我很榮幸能和 Alicia Garcia Herrero 教授、葉俊榮教授同台參與本次專題講座,並且要特別感謝卜睿哲博士(Dr. Richard Bush)慷慨地給我參與今日討論的機會。

卜睿哲博士對台美關係朝向更安全且繁榮的共同目標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他帶給我們數十年的經驗以及觀點,分析當前的政治環境。如同他今天的演講,讀者們在他的書《艱難的抉擇:台灣對安全與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見到耳目一新、且具有建設性的論點。

從今天的出席狀況看得出,許多人都渴望健全且理性的政策辯論空間。在場的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坐你身旁的人的鼓勵,因為身為台灣公民,我們必須承擔台灣的未來發展。

卜睿哲博士向我們所有人提出一個挑戰:「我們如何讓台灣的民主制度能持續運作?為了一個構築更美好、更有希望的未來。我們如何在彼此競合的優先序位中維持平衡?」

由於今天的時間有限,我的評論將聚焦在影響台灣安全的關鍵議題:兵役制度。

如同卜睿哲博士所說的,我們面臨嚴峻的現實狀況:軍事衝突的風險一直存在。因為中國共產黨想要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灣的絕大多數民眾並不想要這樣的未來,或至少我們想要決定自己的未來。

至於是否會有軍事衝突?預測未來是名嘴的專業,而我們其他人的責任就是在面臨不確定性時,做出艱難且明智的選擇。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降低這樣的風險,同時確保台灣的主權與自由?

馬政府 2008-2016年執政時期的兩岸關係經常被討論。有些人認為台灣在那段時間是相對安全的。確實,那些年間兩岸的確有比較多政府層級的交流與互動。

但台灣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安全。北京一直在提升武裝侵略台灣的能力,同時壯大抵抗國際介入的實力。中國的領導階層並未因為馬政府時期的兩岸關係而停止建構侵台武力。

而同一時間,台灣因為沒有重視國防、投資國防,而整體國家安全的處境持續惡化。

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只要台灣不跨過中國的紅線,台灣就是安全的,因為中共不斷地限縮與重劃紅線。甚至,只要情況符合它的自身利益,北京所有暴力行為都可以被合理化,不需要任何的紅線作為藉口。它對香港的打壓是一個例子,十年前在南海開始造島、將區域軍事化也是。

所以,對話很重要,因為這能盡量減少誤解,但不能為了互動而犧牲該有的準備。

至於如何與中國進行有建設性的互動與交流,是另一個討論。但重要的是,要以台灣的利益和區域穩定為基礎,建立與中國的對話機制。

我希望我們都能同意,姑息並非明智的國家安全政策,而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此一來,若要降低中共犯台的風險,我們只剩下一個選項:

我們要強化嚇阻戰爭的能力:建立自己的防衛措施,讓解放軍無法佔領台灣——如同卜睿哲博士剛才所說。

這些措施,包括受過足夠優質訓練的軍隊,以抵抗各種管道入侵的解放軍;足夠的後備兵力,以支援陸海空三軍;

也包括國土防衛部隊,與警消協力保護鄉鎮、社區與關鍵設施;以及對於大型災害有所準備的社會大眾——有自救與互助的能力,有生存與堅持的意志,有支持國家持續抵抗的意願。

然而,我們雖然已在後備與兵役上做了一些調整,但這兩項制度仍然面對嚴峻的挑戰。

首先是預算。

若要訓練更多人,或提供更多訓練,就需要更多預算。卜睿哲博士提出需要進行財稅改革。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在有限的預算內,排出優先順序,並將預算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進而營造最大的效果。政策如果沒有搭配預算,必定失敗。

其次是訓練。

延長役期是一回事,提供更好的訓練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政策擬定者需要明確制定「後備軍人」與「義務役」的具體任務,並規劃符合任務需求的訓練,才能向社會證明,公民為國家付出時間與精力參與訓練,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在無意義的活動上。政府還沒有做到,而時間越來越急迫。

如果政府持續用過去的節奏與方式來面對兵役問題,勢必會持續影響社會大眾對公部門——特別是國防部——的信心,也將限縮未來推動更多、更核心改革的可能。

但如果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我們將能大幅提升台灣的安全處境。

壯闊台灣聯盟在民間推動《後盾計畫》已經一段時間,我們訓練上千名具有緊急醫療應變能力的民眾,目的在建立災難時有行動力的志願者。

我們親眼看到,只要提供有意義的訓練,認真看待每一位參與者投入的時間,民眾就願意參與——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職業或角色。因為不管怎麼說,人們都會想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與家人。

除此之外,如果還能為社會服務,那更是我們的榮幸。

因為我們能在為更多人貢獻時,看見超越個人小我的意義。

公民社會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但這始於停止將義務役視為廉價勞力、或缺乏自主能動性的對象,只盡一切努力讓義務役男平安無事退伍的心態。

這始於將人民視為長期投資的對象,讓每一個人有機會發揮能力。

所以,該怎麼做呢?

我認為台灣的兵役制度必須改革,但不應該只由國防部負責。因為考量到軍人將領們受到的條件限制,這樣對他們來說不公平,也不實際。

此外,我們已在現實運作中見到,要求一個長期壟斷的單位進行創新的困難與風險。這些計畫很容易失敗。

我提議政府其他部門應改革台灣的替代役制度,重新命名為國民服務役:

規劃各類強化社會韌性的役別類型:除了軍事、民防,也要有警消性質的任務,並建立實際負責動員與災害應變的組織與指揮體系。

讓每一位願意為台灣付出的役男(女),都能選擇更符合國家社會實際安全需求,也適合自己的服務方式和內容,使其有機會對役期感到期待,承擔起保護自己與更多人的責任感與光榮感。

也就是說,當政府能夠有系統地提供「選項」,就可能鼓勵公部門之間的良性競爭——為了人力與資源的競爭。

兵役不只涉及國防,兵役也是公民意識與國家服務。做得好,兵役也有團結社會的潛力,這就是保護民主與自由的具體方式。

四年一次的大選即將起跑,這是台灣生存攸關的問題,值得更認真的辯論。現在就是讓我們一同面對艱難抉擇的機會與時刻。